日本短歌根基模式是一「五七五七七」音節合成的句組,構造工整。但是當今所見《萬葉集》卻字數凌亂、無法對仗,何以如斯?畢竟日語不像中文一字一音,一字多音的情況觸目皆是。其時遍及行使漢字作為日語注音,於是原先的「五七五七七」音節,藉由漢字書寫下來今後,常常犬牙交錯翻譯而詩歌係白話吟誦先於文字閱讀,因而音韻鏗鏘遠比句型同一來得重要,也就不得不顧此失彼了──如唐詩這般念起來整潔、看起來也整潔的詩歌,放眼世界惟有中文可以或許做到。
【完整內容請見《or旅讀中國》2018.no.73;定閱or旅讀中國電子版】
李世民與魏徵,一君一臣,開啟眾所熟知的貞觀盛世,二百年後,日本清和與陽成兩位天皇,同樣沿用貞觀二字作為年號,其間寄意昭然若揭。在此之前,遷都安然早期,日本迎來一段「那時看來光輝、現下回首暗黑」的全盤唐化時期。現在反思,那時一味崇唐媚外,卻間接造成日本本土文學産生斷層翻譯
日本文學的暗黑與光輝
好像盤古開天闢地,好像女媧摶土造人,日本遠古神話一樣源自地盤與肉身的傳說翻譯世界伊始,除卻最高主宰,另有男神伊邪那岐與女神伊邪那美。二神以天茅攪拌海水,水珠順著茅鋒滴落,此中鹽分凝結而成若干島嶼,此即日本列嶼。二神隨後彼此求愛,誕下包孕江山風海等等卅五神祇,求愛進程對唱的情歌,兼之上述種種民族故事,統統記載在史乘《古事記》及《日本書紀》,由此起頭,日本可謂有了文學。
即使如斯,自《萬葉集》以降千餘年的大和文學,不論血統、豈論文字、不論花式,日本其實早已建立起一脈相承的「和式美學」了。
又好像《詩經》十五國風,日本最初詩歌總集《萬葉集》,題材大多亦為男歡女愛的歌詠翻譯幾乎可以說,各國文學發源,不外都是因為情書。
非一般戀愛故事
念起來整潔,看起來不整齊
又再宛如《詩經》經歷自西周至年齡六百餘年的蒐集、潤飾、分類、編輯,《萬葉集》的成書一樣出自多人之手。而據《大日本史》所述「家持善和歌,撰萬葉集二十卷」,今朝幾乎認定奈良時代歌人大伴家持為首要作者及編者翻譯書中多達四千五百闕長短不一的詩歌,有的來自宮庭,多半來自民間,有的敘事綿密,有的抒懷見長,但是無論如何,論及文學緣起,不能不援用的《尚書.堯典》一段──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縱利用以形容日本和歌,也十分適切。
本文引用自: https://udn.com/news/story/7231/3013082有關各國語文翻譯公證的問題歡迎諮詢華頓翻譯公司02-77260932